韩联社本篇文章4037字,读完约10分钟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历史任务:一是要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从根本上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开辟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引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给东方被压迫民族以很大的激励。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 而且,中国工人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迅速增长。 新人民大革命的兴起不能再用了。

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议上的外交失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支持学生,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免市迅速扩大到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站在政治舞台上。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没有出席6月28日巴黎和会议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后,大量出现了传达马克思主义的文案、图书。 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郯秋、邓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王全美、邓恩铭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工人群众中开始推进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达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在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准备,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0年3月李大钊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五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上海、北京的研究与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广东、天津等地及国外先进分子逐渐建立了联系,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递。

4月经共产主义国际批准,俄罗斯共远东局派遣维经斯基等赴中国,会见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帮助开展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八月陈独秀主持在上海建立了共产党的初期组织。 之后起草的宣言比较系统地代表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

9月上海共产党初期组织把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创立的“新青年”变更为党组织的公开理论刊物。 11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

10月李大钊主持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秋—次年春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驻日、旅法华人中中国共产党的初期组织相继成立。

从本年度到中共大前后,国内其他地方也出现了从事共产主义活动的团体组织。

1921年

6月~7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提出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 共产主义国家的有关组织及其代表玛琳和尼克尔斯基支持有关事业。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志愿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郯秋、济南王全美、邓恩铭、广州陈公博、旅日周佛海、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13人。 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 共产主义国家代表梅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局,陈独秀成为了中央局书记。

党的大宣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方针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开辟天地的大事。

此后,7月1日被明确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8月中国工会书记部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

月浙江萧山雅前村成立了共产党员组织的农民协会。 之后,绍兴、曹娥等县数十个村成立了农会。

1922年

1月21日~2月2日,共产主义国际在莫斯科、彼得格勒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张国焘等中国共产党党员14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明确了被压迫民族面临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起到了重要意义。

1月~ 2年2月以香港船员罢工为起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首次迎来了高潮。 在此期间,罢工斗争爆发了100多次,参加者达到了30万人以上。

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1925年1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6年11月,为了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成“广大群众的非党青年组织”。 1937年1月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宣布就业结束。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平成立。

7月16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陈独秀做工作报告。 大会确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大会制定了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国际决议案》等文件。 大会选举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7月-次年5月在彭湃的领导下,在广东海丰、陆丰、惠阳3县的1500多个家乡成立了农会,会员达20多万人。

8月29日29~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杭州西湖开会,根据共产主义国际指示和船舶提案,为了确立民主联合阵线,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成为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组织的条件下,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参加国民党,向全体共产主义者个人

9月14日至18日安源路矿1.7万多名工人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 罢工前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得到了巩固和迅速的发展。

9月创刊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导游》周报。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创设了《新青年》、《前锋》、《中国共产党党报》等刊物。

十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北京。

1923年

2月4日~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2万名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了总罢工,成为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7日,反动军阀进行血腥镇压,造成惨案。

中共中央机关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四月搬到广州。 我8月再次去上海。

6月12日~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共产主义国家代表梅林参加会议。 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国民党建立联合阵线,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案》、《农民问题决议案》等文件。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4年

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共产党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第一文案的宣言,实际上确立了支持联俄、共同、农工的三项政策。 大会选出了以李大钊等共产党员十人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5月在苏联帮助下,国共合作的国民党陆军士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创办(即黄埔军校)。 孙中山担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驰为党代表。 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多名党、团员、革命青年到军事学校学习。 11月,周恩来就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健全了政治事业制度。 周恩来主办的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从军校第一届毕业生中以部分党、团员为骨干,改组了大元帅大本营的铁甲队。

7月3日国共合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班在广州正式开学。 到1926年9月为止,在共产党彭湃、毛泽东等相继主持下,广州农讲所连续举办了6次,训练了7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

十二月中共中央成立北方局。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成立了广东临时委员会。

1925年

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 共产主义国家代表温斯基参加会议。 大会确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副本作出了比较完善的规定。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等文件。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在随后举行的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中,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蔡和森、邓秋白组成了中央局,陈独秀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 5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五单位运动在上海爆发,迅速席卷全国,约1700万各阶层群众直接参加斗争,标志着大革命的高潮。 运动得到了国际进步力量和海外华侨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5月第二届全国工会大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1933年2月全国总工会从上海迁至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合并,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 1934年10月随同红军长征。 1935年10月在陕北瓦窑堡设立了全西北执行局,1937年8月以后,实际停止了事业。 1948年8月,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劳动大会恢复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

6月-第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香港的领导下开始了有25万人参加的反帝大罢工——省港大罢工。 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最长的政治罢工。

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其所属部队随后被编成国民革命军6军。 周恩来等共产党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六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毛泽东12月1日宣布“解体中国社会各阶层”。

123456下一页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