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本篇文章3677字,读完约9分钟
民间谚语直接反映了风沙对农业的危害:“泰来是一个大沙包,刮风就沙子飞扬,春种三作,很少成苗。”
说到东北,很多人想到肥沃的黑土地,中国北方的大粮仓,这不是这片大地的全貌。 在复盖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的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常年遭受风沙灾害,土地多沙化,生态环境恶劣,是中国主要干旱区之一。
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泰来县是其典型样本之一。 泰来位于三省区边界,科尔沁沙漠延长地区,县域内有6条大砂带,全长276公里,沙漠化地表形态374万亩,占总面积的63%,是黑龙江省沙漠化严重、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区,民间“空荡荡
为了使“因为刮风扬沙,什么都不长”的不毛之地成为良田,从1970年代开始在这里与风沙的战斗,至今仍在继续。
“每年春天刚播完种,大风吹了种,那就要重播了。 一尺多苗,一天就全埋了,沙子来得比车快。 ”。 很多泰来县的受访者想起上世纪种植玉米时的困难,依然感叹。 民间谚语直接反映了风沙对农业的危害。 “泰来是一个大沙包,刮风就沙子飞扬,春种三作,很少成苗。 ”。
不仅如此,流沙堵塞道路、破坏农田、堆积水利设施、吞没草原的现象经常发生。 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艾伦村原支书宋国锋对春节期间来访的《展望》情报周刊记者说,风沙袭击年代,几米外彼此不见踪影,必须出去戴风镜,村子里每年有5、60亩耕地被流沙侵蚀。
宋国锋记得很清楚。 1973年,他住的村庄开始种树。 指标是每年200亩左右,在吃大锅饭的时代,种树者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成活率低,用这位老人的话,每年种树,每年都死。 第一次和风沙的战斗就这样输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泰来县在江桥镇建立林场,集中人力、财力植树造林,由外出打工的村民填写劳动点,但农民热情依然不高,往往无法工作,特别是后期管理、维持是长期机制
风沙继续蹂躏这条柔软的河边土地,农业长期艰难。 “一亩棒(玉米)经常是300斤的产量,在大旱之年没有收获”。 宋国锋说,在人均耕地超过10亩的泰来县,由于粮食不足,有时不得不吃退货粮食,有些人多年不能耕田,有些人不耕田。
风沙已经成为泰来农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治沙迫在眉睫。
1992年,泰来县被列为全国20个防砂重点县之一,相关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创新了高效庄园治沙、生态屏障治沙、林水结合治沙、封山育林水土治沙、林果业生态治沙五种成功模式。 并制定了各种方法推进治沙事业:宜林荒山定价或零价格建设,承包期延长到50年,允许继承和转让。 个人承包沙地造林的,可以确定、继承或者转让林权的原集体林地进一步完善责任制,适当延长承包期的宜林荒山造林500亩以上,残存率超过90%的,县政府命名为“家庭林场”,给予物质奖励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政策的诱惑,治沙进度加快,泰来在与风沙的战斗中逐渐衰退,实施2001年开始8年的治沙计划,到2009年底,全县造林工程完成36.5万亩,全县林 年,进一步提高标准,完成2万亩造林计划,初步控制风沙攻击势头,部分地区积极占据,江桥镇是治沙示范之一。
治沙模范
想起当时炽热的植树场面,宋国锋依然感觉很好,他说这是十年九月干旱的土地,植树特别困难。 “挖地看不到几十厘米湿土。 倒底水要灌满洞的水,只有水沉了,才能种,土填土,水重做”他说“很长时间不下雨,要补水,一年要补充好几次”。
遇到地形高的沙丘,不出水,但水轮机容易塌陷,没用,所以他们先用水泵从地势低的耕地中取出水,通过喷水管输送。
当然,植树只是第一步,后期的管理同样重要,这是保证树木成活率的重要一环,行业内有“三分造七分管”一词,以前两次造林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管理人员。 因此,2001年,镇上成立了专业的护林小组,2003年,又改革了管理体制,实施了有偿的委托管理,林业站与有林单位或农家签订了委托管理合同,收取了一定的管理费,护林员按管理区域承担了管理任务。
2001年以后,江桥治沙造林大踏步前进,至今林地面积超过12万亩,城镇整体森林采伐率接近33%,居全县首位,比2000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对此,江桥镇林业站负责人赵秀文告诉本刊记者,江桥成为治沙主力军的背后来自一系列有力措施。 为了执行治沙工作,镇政府实行把任务分包给人的政策,镇干部包围村子,村干部签订责任状,作为员工考核的依据之一,说“有奖,被提拔,不能罚款”。
在压力下,城镇、村干部进村进门,积极推行治沙政策,拆除利弊得失。 推进事业,必须继续鼓励政策。 成为24年村干部的宋国锋,近年来大众治沙积极性高,效果显着,第一大家都从中“尝到了甜头”。
根据退耕还林政策,种植一亩树木(每亩80株到140株),种植者可以得到补苗50元、粮食补助金140元、生活补助金20元。 并从长期注意出发,水土保持,比较有效地防治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量,玉米亩产达到千斤。
更重要的是,大面积造林后,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村民孙喜荣由此一举摆脱了贫困获得了财富。 本刊记者见到她时,这个腼腆的中年妇女正在养鸡场捡鸡蛋。 孙喜荣从2009年开始在林地养育了3000只小傻鸡。 后者说,吃林中虫类,补助部分玉米,价格低,收入高,一年纯收入7万多元,另外,1000只蛋鸡每年也能以3万元入账。
特别让她高兴的是,去年,通过吸引外资,温州的大型屠宰场进入江桥,她不需要自己联系销售,屠宰场不需要直接收购了。
战斗还没有结束
与“模范”江桥的治沙成果相比,泰来县部分乡镇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植树造林力,增强防风沙的能力。
回答干部表示,目前执行造林任务与造林区划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包括江桥在内的许多乡镇都存在沙化耕地、没有造林区划的问题。 经过21世纪前10年的大规模造林行动,一些乡镇荒山荒坡和机动地、保留地已经计划植树造林,废弃地和沙化草原也剩下不多,可造林的区划在土地二次承包时只剩下农家承包的沙化耕地,但农民在自己的耕地上种树
赵秀文表示,目前江桥可造林地几乎都是沿江沙地,地形极差,树种选择受到很大限制,造林价格增加,难度高,国家投入少,大众无法投入或不想投入。 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因此,许多受访者建议增加来自林业的农民收入,提高其治沙积极性,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发展,除了短期有效的林地养殖业外,还迅速发展具有中长期利益的林间中草药、食用菌、经济林等。
而且,回答的干部、群众反映,植树造林只是抗风治沙的第一步,为了冷静应对严重的风沙干旱灾害,有必要建设强大完整的农业基础设施。
泰来县贫困扶助办公室副主任陈树德对本刊记者说,在2002年实施全村推进之前,贫困村平均有不到50眼的抗旱水井,70%以上的行政村没有大型农机,排水灌溉等其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基本依靠上天
因此,当地扶贫问题突出,陈树德初步处理了目前温饱不足的贫困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根本改善,防止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很多人又饿了 据当地贫困扶助办公室最新统计,年泰来县扶贫人口达到24000人,约占当时所有贫困人口的六分之一。
扶贫投资逐渐增加,与上个世纪相比,目前抗旱井等基础设施大幅增加,但很难完全满足农业需求,在干旱严重的年份,有些老井由于当时钻井的深度有限,因此要抽水
回答从农民的要求来看,为了满足灌溉的现状,基本上需要井,但实际上抗旱井的数量很难实现目标,本刊记者实地调查的四个乡镇,除江桥外,三分之一以上当地耕地缺乏良好的灌溉条件
胜利蒙古族乡二龙村的村民司贵友种植了一百多亩土地。 这位粮食大师向本刊记者表示,担心灌溉延迟,他在不到一半的土地上种植了玉米。 其他耕地栽培了抗旱性比较强的花生、绿豆等。
惠农政策对农业补贴日益增大,但灌溉、化肥、农药等栽培价格也在上涨,特别是在干旱区,一年玉米必须灌溉好几次。 根据农民的估算,现在玉米的每亩纯收入也是200多元。 因此,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在700多户二龙村,至少有80户承包地承包给别人,自己出去打工。
陈树德表示,目前财政扶贫资金有限,几乎没有数百万元的大项目。 年,用于推进最后10个贫困村全村的资金只有470多万元,分配到各村就有40多万元。
“这40万元以上是什么概念? 一公里的水泥路35万元,如果挖一万元以上抗旱的井,就会睁开40眼。 ”。 他自问自答。
陈树德抓住连片地区扶贫战术机会,筹集大量资金,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引水工程、泵站建设、农田抗旱水井项目,保障农民粮食产量,农村自我积累,自我快速
在他看来,还应集中财力,实施一点大的项目,尤其要快速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对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有基础作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种子、种苗工程和产业化经营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李绍飞)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