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本篇文章3010字,读完约8分钟
“我国的国企改革从1990年代开始,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改革退出了国有体制,现在有些民营企业是当时的国企改革。 长期损失,无力偿还债务的公司倒闭了。 这样的公司有5000多家,达981万人。 这个过程痛苦,困难。 但这两项改革基本上改变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初步建立了国有公司优胜劣汰的机制。 ”。
昨天,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邵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企改革尚未结束,下一步怎么改变,第一步是分三步进行的。 他还坦率地说,政府没有故意帮助谁,“国入民退”的说法没有数据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问题。
国企的迅速发展总体上很好
去年,中央企业支付税收1.9兆日元
记者:近年来国企发展迅速的总体情况怎么样?
邵宁代表:这几年国企的迅速发展总体上很好。 例如,资产从2002年的3.3万亿增加到22.5万亿。 净利润从1622亿增加到9247亿;税收的上缴也从2927亿增加到1.9兆。
我们对中央企业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履行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中央企业也做得很好。
国企改革还没有结束
其次,从分类改革
记者: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们的国企改革基本完成了吗?
邵宁代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企快速发展的总体形势不错,但国企改革还没有结束,改革可以激发更大的潜力,改革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红利。
我国的国企改革从1990年代开始,许多中小企业因改革退出国有体制,现在有些民营企业是当时国企改革的长期损失,无力偿还债务的公司破产了。 这样的公司有5000多家,达981万人。 这个过程痛苦,困难。 但这两项改革基本上改变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初步建立了国有公司优胜劣汰的机制。
之后,国有企业离开了大企业,改革也进入了国有大企业改革的阶段。 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资委,监督管理大型国有公司,开始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确定了审查监督等一系列方法。
记者:如果说国企改革还没有结束,下一步我们的国企改革之路是什么?
邵宁代表: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在那之后大致需要采取这样的步骤。
首先要从分类改革中探索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法和模式。 我们监督的公司类型不同,有些公司承担着大量的公共保障责任,它们占有一点特定的资源,承担着确定的保障责任。 这些经营由政府直接管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由政府管理。 当然,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具有竞争力。
现实中国有企业的类型不同。 如果我们不分类,改革就难走,监督管理也不怎么深化。 例如,承担保障责任的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的定价,经济效益与公司自身努力的关系并不直接。
第二,我们必须把国有公司自身向满足市场竞争要求的方向调整改革。 例如,在改革使用者机制方面,必须能够前进和后退,能够上升和减少。 调整结构,解除负担,应该退出的行业必须继续退出。
第三,向符合市场经济的方向调整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 这包括减少公司投资的政府承认,进一步完善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激励、制约机制,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建立与党政干部不同的公司领导选任机制。
中央企业的收入水平
没有这么高的传说
记者:现在社会上中央企业工资很高,一段时间内网络严重,中央企业说是仿制药,年薪有10万。
邵宁代表:关于仿制药年薪10万的事,相关公司调查过了,但没有找到这种情况。
我们中央企业的整体收入水平由国资委的总量管理,与公司的经济效益有关。 现在央企职工的平均收入比社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约40%,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国企已经几乎没有劳动力密集型公司,这是领域特征的决定。 二是国企确实也有吃大锅饭的问题。 由于改革尚未到位,低端人员收入高于社会,高端人才收入低于社会。 三是几年前,社会上有点公司,特别是有点“三来一补”的公司员工收入可能过低,随着劳动力市场价格的上涨,其他公司员工的工资也迅速上升,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
关于经营者的收入,央企的高层报酬与审查有关,现在的平均水平是税前80万。
政府没有故意帮助某人
“国进民退”的说法没有数据支持
记者:在社会上,有现在“国进民退”这样比较流行的说法。
邵宁代表:国入民退,这在统计上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 这几年,民营公司依然发展得比国有公司快。
实际上,近年来,经过布局结构的调整,国企和民企已经迅速发展,在中小企业层面,国企已经退出。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总体上是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 当然,国有企业和其他公司也可能面对面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例如,在通信设备制造业,几年前就有“巨大中华”一词。 经过几年的竞争,民间华为、股份制的中兴迅速发展。 两个国有背景逐步退出,大唐后退集中于研发,巨龙退出了市场。 这种情况正常,政府没有故意帮助某人。
银行眼里只有好公司和坏公司
小公司融资难是世界性的问题
记者:两会审议政府业务报告时,一些代表说,现在银行对国企得到了很多支持,对民营企业得到了很少的支持,对此你怎么看?
邵宁代表:其实,国有银行早就改制上市了。 在银行眼里,只有好公司和坏公司,没有所有产品的概念,国有公司的利润不好,银行还是不放贷。
小公司融资困难的不是所有产品的课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 因为小公司没有足够的资产来抵押。
国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国企改革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 关于这两个问题,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日前在另一场合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国企的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记者:通过改革,国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邵宁:首先是国企和政府的关系和经营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政府财政不再为国企补充资本金,补充公司的经营性损失,国企在成为独立市场法人实体的国企资金不赔偿借款的情况下也同样依法破产或重整,市场经济优胜劣化的机制必须开始发挥作用 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企完成了企业股份制改革,许多国企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一些地方国企和51家中央公司进行了规范董事会的试点,“三个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改变了国企的面貌。 从2003年到2003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类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税年均增长17.6%、25.2%、19.4%,许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榜样。 截至年底,中央公司海外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已经占中央公司所有11%、16.9%、11.3%的全国国企归社会保险基金国有股2119亿元,占所有社会保险基金财政收入的43.1%。
进一步改革面临的问题
记者:现在深化国企改革面临着这些问题吗?
邵宁:国企改革还在过程中,与市场经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大公司母公司企业制股份制改革进展缓慢,存续公司消化尚困难的董事会运营机制还不完善,国资监督机构、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 经营者管理制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公司经营者的行政化管理色依然存在,特别是市场化退出途径不足。 一点公司内部市场化选择者的使用者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实际形成。 对外部国企的各种干预依然存在。
此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企组织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国资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完整,很多国企还背着社会包袱在跟别人比跳高。处理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特派记者 魏皓奋)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