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本篇文章1508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辛向阳研究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不仅使全国人民感到骄傲,而且使国际社会赞赏。 近年来,“中国模式”在国内外引起了话题。 有“中国模式”吗? 如果有,它的内涵和优势是什么? 你觉得“中国模式”怎么样? 围绕这些问题,记者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对话。

有“中国模式”吗?

记者:现在学术界对“中国模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学者不承认这个提法。 所谓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模板,我认为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是没有复制可能性的。 我应该怎么理解这个?

辛阳:我们先来看看“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词在《现代中文词典》中被解释为某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人能做到的标准形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模型”也可以定义为事物内机制的展开,它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系统地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综合来看,“模式”主要有三层含义和特征:一是内在性,即模式是事物内在本质的表现二是外在性,即模式有多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三是值得参考。 也就是说模型可以供人们参考和学习。

除了“中国模式”的概念之外。 中国也有多个成功的制度安排,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迅速发展成果在内的多个成功事实。 这些事实的背后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因素,这些共同的规律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意义。 从这个立场来说,“中国模式”是存在的。

记者:有些学者没有否定“中国模式”,但认为“中国模式”还不成熟。 关于这个应该怎么想?

程恩富: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还不成熟,可能主要基于这样的想法。 发达国家快速发展模式的各方面大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不同环境的检查。 “中国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经济和其他方面水平都不高。 而且今天的中国依然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定型。 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模式不一定是经济快速发展后基本成熟的,相反,它们利用相对成熟的快速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德国模式、日本模式等都是如此。 我们认为,“中国模式”已经基本成熟,第一个依据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记者:有些人认为“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中国成功经验的概括,不一定符合我国的现实。 我们必须慎重使用这样的提法。

辛阳:我不同意“中国模式”的概念是海外专利。 其实,1980年代,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中国模式”。 1980年5月,他在谈到解决兄弟党关系的重要大体时说:“中国革命没有按照俄罗斯10月革命的模式进行。” “既然中国革命的胜利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具体实践的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进行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应该要求采取中国的模式。 》1988年5月与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见面时,他说:“不能用一个模式处理世界问题。 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邓小平说的“中国模式”,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对快速发展方法的思考。

当然,我们也必须冷静地认识。 各个西方学者采用“中国模式”的概念有别的意图,其目的之一是试图从“中国模式”中清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我们在采用“中国模式”概念时,必须将其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与我们远大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

123下一页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