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本篇文章3673字,读完约9分钟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6日分别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李振声家,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慰问这三位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今天是自古以来流传的农历小年。 隆冬的北京充满了迎接新春的喜庆气氛。 上午9点15分,习近平首先来到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家。 刚进去,习近平就紧紧握住王忠诚的手,亲切地询问他的生活和身体状况,给他送花。 在客厅里,习近平坐在王忠诚和沙发上促膝谈心,赞扬王老出色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和教育科学研究取得的丰富成果,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忠诚地学习、技术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宇宙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家习近平担心孙老的身体和起居状况,对他为中国宇宙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和感谢,认真听取了孙老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说,“二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广大航天运营商培养和发扬的“特别辛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二弹一星”精神的继续和迅速发展。 我们要发挥“集中精力做大事”的特点,大力弘扬“二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不断开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有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持
将近中午,习近平访问了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院士家,培育了“小偃”系列优良品种,对处理中国人民“粮食”问题所作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看到小李身体健康,没有精神,习近平很高兴。 习近平说,民以食为天。 推进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李振声对现代农业和盐碱地管理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习近平认真倾听,有时与李老交流探讨。
在看望三位专家的同时,习近平说各方面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联系和服务专家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有爱才的感情和人才的做法,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
王忠诚、孙家栋、李振声深深感谢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 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培养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陪同。 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北京市有关负责人参加探望活动。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神外专家王忠诚
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院士9日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忠诚,男,192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迅速发展做出了许多创新贡献。 他率先提出“脑干和脊髓是塑性的”观点,为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发挥了决策性作用。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至今施行手术的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认真研究了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得出了“脊髓对慢性肿瘤压迫也同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实施了髓内肿瘤手术2500多例,无死亡和手术障碍,手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着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王忠诚为了提高神经外科的诊疗水平,在资料和设备不足的情况下研究脑血管造影术,耐受大量放射线照射,积累了2500例病例,编纂了中国第一本神经外科专业书《脑血管造影术》,将当时的神经外科诊断水平 60年代,他首先在国内使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进行宣传,实施了千例以上的动脉瘤手术,使该病的死亡率从10%下降到2%以下。 70年代,他在国内开展和宣传脑显微手术,首次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完全切除垂体腺瘤,保存了患者的正常垂体功能。 80年代,摘除了直径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至今为止在世界上也很少见。
王忠诚建设和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担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至今还在医疗、教育、科研第一线工作,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而奋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
中国着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11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 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事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 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企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 现任航天科技集团企业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1999年获得“二弹一星”勋章。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为突破中国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我国人造卫星整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入空探测技术的建立和迅速发展,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和贡献。
孙家栋是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年前提出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三阶段实施方案,确定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快速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 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明确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路径作出了重要决定。
孙家栋现在的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尖端行业。 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善于综合,大胆决定。 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他的业绩受到我国航天界广泛的科学技术人员的敬佩和称赞。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获得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27日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振声出生于1931年,山东淄博人。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 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国家要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担任中国科学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学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李振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委员,获得陕西省和全国劳动模范。
李振声于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和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开展了农业快速发展战术研究。
他开辟了小麦和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的新行业培育了“小偃”系列品种。 李振声培育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开创了生产上大面积宣传的先例。 小偃6号已经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中国北方麦区两大高质量资源之一,其衍生品种达79个,累计宣传3亿亩以上。
李振音建立了青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的新系统。 这是独创的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他的这一成果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得到了来自15个国家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
20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中国人多、资源匮乏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迅速发展观。 他培育的能有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高质量小麦新品种小偃54,累计宣传了700万亩。 他提出的以“少投入、多生产、环境保护、持续快速发展”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成为行业共识和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大体之一。
1987年,李振声率领中国科学院400多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低产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管理,6年间实现了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 1995年,为了打破中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声向中央农村业务会议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和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 2003年,他比较了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了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200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李振声著有《小麦远缘杂交》等两部专著,主编论文集5卷,发表论文100多篇,被引用近600次。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李亚杰)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不自然了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不自然。